(一)本学科点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
1. 金融学科点的历史沿革
必赢76net线路金融学科所属的金融专业最早建立于1959年,是安徽省高校中最早设立金融学专业的系科。在近五十年的历史中,我校金融学科向社会输送了4000多名本科生和200多名研究生。并为安徽省金融系统、政府和其他企业提供了科研、培训、行业调查研究等多种服务,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在恢复高考后的近三十年中,我校金融学科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78―1982 年的恢复发展阶段。这阶段的金融本科专业设置,紧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步伐不断深入,具有明显的探索性特征。1978年新设财金专业(本科),1984年单设金融学专业。1993年增设投资专业(专科),1994年金融学专业更名为货币银行学专业。在硕士层次方面,1986年我校成为全国第二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金融学科在财政学硕士专业下设置货币理论与政策方向开始了硕士层次的办学,1990年增设投资方向。这一阶段的研究生培养为金融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993―2001的稳定发展阶段。1995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经教育部批准我校金融学科增设了保险学本科专业,1996年又增设了国际金融学专业。1997年根据教育部规定将三个专业合并为金融学专业。1996年正式获得金融学(含保险)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当年正式招生,成为我省第一个拥有金融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当时我们设置了四个专业方向: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证券投资与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此后我们根据社会金融经济发展的变化和需求,通过动态微调专业方向,在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基础上,使金融学科师资队伍不断扩大、优化,培养体系日趋完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招生规模稳定增长。
(3)2002―2007 的特色形成阶段。这个阶段,我校经历2001年国家教育部随机评估、2004年学校更名、2007年国家教育部的教学水平评估的洗礼以后,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专业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2003年,保险专业恢复招生;2005年新设金融工程专业,同年金融学专业(本科)被安徽省立项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在金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上,我们设置了货币理论与政策、商业银行管理与信用管理、保险理论与业务、金融工程与投资等四个专业方向。
2. 金融学科点的现状概述
国内外金融学科有两种模式:经济学模式和管理学模式。前者注重宏观金融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其教学和科研的重点从整体角度关注金融系统的运行机制和规律,如货币均衡、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宏观调控、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问题等。后者注重金融市场主体投融资决策行为、风险管理及其规律。如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组织、管理和经营)、金融工程理论与技术、证券投资、风险管理等。根据学校的定位、社会需求,我们将金融学科定位于经济学模式和管理学模式的结合上,既发挥我校宏观金融学科历史积淀厚重的优势,以及学校师资的相对比较优势,又适应社会对微观金融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我校金融学科形成以下特色:学科定位合理、师资结构良好、专业方向完备、社会认可度较高。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5人,校学科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5人。在学历结构上,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4人、5人在职攻读博士、硕士17人。还有一大批年轻的硕士学位获得者正在准备攻读博士学位。职称结构合理,学历结构适当,年龄结构显示出青春活力。
多年来金融学学科点非常重视科研工作。目前金融学专业共拥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及其他横向课题18项;目前已出版了19部专著和教材,其中丁忠明教授主编的《证券投资学》教材获得必赢76net线路2006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成为了2007年安徽省规划教材,《证券投资学》也在2007年成为了安徽省精品课程,由其主持编著的《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偏好问题研究》获得了2007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学院教师近五年来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了251篇科研论文,其中更有8篇学术论文获得了学校及地方政府的科研奖项。本学科目前拥有省级教改示范专业一个(金融学),两个省级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和《证券投资学》),一个省级重点课程(《货币银行学》),五个校级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保险学》和《财产与责任保险》)。
金融学科目前本科层次有四个专业(方向):金融学专业、保险专业、金融工程学专业、国际金融学(08年国际金融作为专业方向单独招生),现在我们正在积极创造条件申报信用管理专业。本科在校学生约1670人。硕士层次有金融理论与政策、商业银行管理与信用管理、风险管理与保险、金融工程与投资等四个专业方向,在校学生112人。金融理论与政策以金融发展理论与政策为重心;商业银行管理与信用管理方向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理论创新、业务创新、管理技术创新为重心;风险管理与保险以风险管理理论与保险公司治理、保险投资、保险营销等领域为主;金融工程与投资以资本市场机制、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等为重点。
本学科在本科层次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金融企业会计与财务、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投资银行、外汇管理学、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国际结算、国际信贷、金融工程案例、国际投资学、金融信托学、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财产与人身保险、保险精算、保险法、保险经营管理、保险营销、国际保险、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机动车辆保险、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信用评级、信用风险管理、信用法律法规、公司金融、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风险投资学等。
在硕士生层次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比较金融制度、金融经济学、商业银行与信用管理、金融数据处理、风险管理与保险、农村金融专题、合作金融概论、金融创新专题、公司财务、金融中介、外汇管理专题、国际投资专题、证券投资专题、金融工程专题、保险精算、社会保险专题、国际金融管理专题、投资银行专题、资本市场热点、信用管理专题、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金融风险、微观金融学、金融经济学、证券投资组合管理、风险技术专题、保险案例分析、保险法专题等,形成了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介绍(重点介绍各方向的特色、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1. 金融发展理论与政策
本方向跟踪我国、我省的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经济发展进程,将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前沿理论密切联系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实际。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含农村金融、中小企业金融与中小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等。
主要特色
1959年建校后,老一辈学者郭彦岗、王恭谋、李德宣等即在此执教,著名货币学家郭彦岗教授在货币史研究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海内外有很高的声誉,他与千家驹合著的《中国货币史纲要》在学术界影响广泛。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本研究方向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形成了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形成了转型时期发展金融理论与政策的全新研究特色。以潘淑娟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汪宗俊副教授、万光彩讲师为主要学术骨干的学术队伍。本方向的主要特色是围绕货币政策理论、安徽金融发展、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合作金融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特别是对发展中的合作金融理论的探讨有新的建树,形成了与发展金融息息相关的研究领域。目前正深入开展对落后地区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路径选择和农村金融体系深化改革的研究。
主要优势
本方向的优势在于:第一,已经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近年来在《财贸经济》、《金融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中国经济问题》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发表了6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教材4部,主持完成相关课题12项。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扎根于本地。本方向在研究发展金融理论与政策的进程中,积极联系本国特别是本省的金融发展实际, 2005年完成了《安徽省金融发展白皮书》、2006完成了《安徽省信贷资金增长与经济增长趋势研究》课题、2007年完成了《安徽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等研究成果,得到了金融主管部门的肯定。第三,特色研究的滋养。我校对“三农”经济研究,特别是农村合作经济、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改革等相关领域研究,具有传统优势不仅有一支稳定科研团队,而且成果丰硕,使本方向发展领受了雄厚的多学科资源滋养和支撑。第四,外部需求的助推。我校身处经济相对落后的安徽,在近些年的合作中,安徽省对我校智力需求不断上升,为安徽省的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服务能极大地推动本方向的持续发展。
本方向存在的不足:
第一,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不够优化;第二,学术交流缺乏足够的频率和力度;第三,学术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炼。
2.商业银行管理与信用管理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商业银行业务及其管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商业银行会计、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公司金融、企业融资、非正规融资、信用管理理论与实务、金融安全等。
主要特色:
本方向的优势在于:
第一,学科方向建设起步早,基础扎实。本学科方向是安徽省最早对商业银行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方向,研究水平和实力处于安徽领先地位。即便与周围省份的高校相比,我们也拥有相对优势,其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全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社会反响很好。
第二,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我校的银行实验室是安徽最早、全国较早建立的实验室,我们已在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机构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注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本学科方向与人民银行、银监局等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其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为人民银行、银监局、商业银行、信用社等举办过多起培训,反响良好。
主要优势:
本方向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承担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足。近五年来在《财贸经济》、《改革》《财贸研究》、《经济研究参考》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主持完成或在研相关课题10项。本研究方向代表性著作《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及其路径选择》、《中国金融开放与发展中的安全预警问题研究》等在相关研究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影响,科研成果较为突出;已培养出相当数量的高质量毕业生,他们大多已成为各大金融机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等的主要骨干和中坚力量;充足和良好的实习基地、条件优越的实验室、完善的教学设施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校的金融发展理论与政策、金融工程与投资、保险学等相关学科方向基础雄厚,学科方向互补优势明显,适应了目前国际范围内,银行业呈现综合经营趋势。同时,本学科方向的发展壮大,也将为相关学科方向开辟一个广阔的应用领域,真正实现多学科方向间的交叉互补,共同进步。
主要不足:
学科方向梯队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仍有待提高;应用研究能力以及应用成果的产业化能力不够强。
3.金融工程与投资
金融工程与投资方向主要为投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国际财务公司、投资咨询机构、商业银行、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以及高等教学、科研机构等培养新型复合型中高等金融专业人才,同时也为金融工程博士点输送优质生源。
主要特色
金融工程与投资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现代金融专业理论与实务、信息技术及数理工程方面知识;能够开发、设计、综合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创造性地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开展金融风险管理、投资与现金管理、公司理财以及金融产品的定价研究。基于学校在经、管、理、法等学科在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师资优势,金融工程方向有深厚广阔的相关专业支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对我校金融工程方向的进一步凝练,本方向在资产定价方法、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在为社会培养具有解决金融问题新思路与新方法的人才方面、在定价领域对现有方法与软件的应用方面等更贴近实际,这使得我校金融工程方向在教学、科研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主要优势
本方向的优势在于:
第一,雄厚的师资力量。目前本方向有教师12人。其职称结构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学历结构博士(含在读)5人硕士(含在读)7人学士1人;年龄结构为35-49岁8人,35岁以下4人。兼职实验教师3人,主要成员均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主讲教师平均教龄达到15年。
第二,实验基地完善。在金融工程方向的实验教学方面,金融证券实验室是我校最早设立的,目前已独立开发建设多套教学课件与科研软件平台,建立起了完整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和实验室日常运转组织管理体系,能够充分保证和满足日常的教学、科研与学生实践的需要,并在金融投资方向的教学实验中取得了丰富的实验教学与管理经验。
第三,社会联系广泛。我校积极实行开门办学,广泛与金融实务界有关部门协商与合作,已与国元证券公司、华安证券蚌埠分公司、海通证券蚌埠分公司、世华财讯等单位与部门达成意向协议,并签订了有关建立实践基地协议,我校金融工程方向可利用现有的条件以及传统的关系继续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坚实的保障。
主要不足:本方向的主要不足之处是扎实掌握现代金融计量经济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教师不够多,也缺乏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4.风险管理与保险
本方向的主要教学、研究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综合保险、保险精算、社会保险等方面,本方向主要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保险监管机关、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风险管理部门,以及高等教学、科研机构等培养新型复合型高等专业人才。
主要特色
风险管理与保险方向的发展依托我校经、法、管理等学科综合发展的优势,在综合保险、保险投资、保险财务与内控、保险市场营销等方面师资力量齐备,风险管理与保险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并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突出的人才培养特色。本方向骨干教师李加明是安徽省高校在中国保险学会和亚太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的唯一理事;我校保险学是台湾富邦奖学金在安徽省唯一设点专业;本方向在注重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同时,突出注重学生科研培养,并获得良好的成果:本方向每年都有学生因其在科研方面的成绩而受邀参加由北京大学中国保险和社会保障中心举办的《“赛瑟”论坛》、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国际保险论坛》、中国保险学会举办的《保险教育论坛》。在社会服务方面,我校连续为安徽省保险行业协会和省保监局承办了(2005---2008年全省十六个地市)保险行业诚信大型系列调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主要优势
本方向的优势在于:
第一,本学科方向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相对合理的梯队,承担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第二,在学生科研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形成了机制。本方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强调学生开发、设计、综合运用新的保险工具和手段,创造性地解决保险实务问题的能力和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的培养。在本方向带头人文忠桥、李加明老师带领下,学生参与导师主持课题研究,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并向大会提交论文或发表学术演讲。
第三,社会联系广泛。本方向充分发挥主要学术带头人具有较丰富的保险从业经验,与保险业界的联系紧密条件,较好地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安徽省主要保险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
第四,实验和实践基地完善。我校建立了独立的保险实验室、教学设施完善。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实践教学与分散实践教学、单元实训与综合实训合理配置。
主要不足: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本学科点的国家和省需求分析及发展前景
金融业界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以划分为:经营管理型、管理技术型、创新技术型、技术操作型等四类。各类人才都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自主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金融行业是创新发展日新月异的行业,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金融人才要在国际舞台上参与角逐,没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很难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金融体系改革、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对金融人才需求旺盛。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下,我省对高层次金融学科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正不断增加。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5年金融机构(包括监管部门和政策性银行)硕士以上学位比例为3.2%,国有银行(工、农、建、交)为1.7%,股份制银行(中信、华夏、民生)为9.5%,其中中信银行为10.7%,同期安徽省的数据是全国水平的60%。因此,我校金融学科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期良好。